中国铁路作为一个几乎 100%垄断的国企,其运营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。虽然铁路拥有垄断地位,理论上可以通过涨价轻松实现盈利,甚至可以像烟草行业一样赚取高额利润,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铁路的票价并没有随意上涨,而是被一股“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”按在地上,逼着它以赔钱的方式为全国人民提供服务。这种力量的背后,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——铁路不仅仅是一个盈利工具,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。
铁路的亏损并非因为缺乏客源,而是因为它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。例如,高铁几乎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城市,站点的密集度和服务的广泛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。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,但票价却相对亲民,确保了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服务。相比之下,德国和日本的高铁票价高昂,站点稀少,更多服务于高端客户。中国铁路的这种运营模式,显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而是为了服务大众。
此外,铁路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极为严苛,远超一般的 ISO 9000 标准。以高铁线路上的配件为例,尽管民营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进入市场,但其产品质量往往无法满足铁路的严格要求。曾经有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,使用副牌回收原料,导致产品开裂,险些引发事故。这类事件促使铁路部门进一步加强了质量审核,几乎停止了 CRCC 资质的发放,确保了铁路运营的安全性。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,也是铁路亏损的原因之一,因为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。
不仅如此,铁路还承担了许多“解决国外卡脖子技术”的任务,每年花费巨额资金支持亏损的子公司,仅仅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对国家战略至关重要。这种长期的、不计成本的技术投入,民营企业很难做到。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的支撑,铁路可能早已沦为纯粹的盈利工具,普通百姓的出行成本将大幅上升,服务质量也可能大打折扣。
因此,铁路的亏损并非运营不善,而是因为它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国家战略任务。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,更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事业。正如那句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口号所言,铁路的存在和运营,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。